2)第五百二十章 魏之国策_三国骑砍霸主吕奉先txt下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为什么不能由大魏兼并、吸收一些部族?

  按着司马懿的设想,今后最完美的状态应该是征发更多的鲜卑义从骑士,让这些义从部队去跟汉军喋血拼命。

  只要大魏中军、边军保持强势地位,鲜卑部族不敢不拼命。

  所以,在司马懿的规划中,现在去打中原,固然能打破中原的休养计划;但己方也不可能增加战争动员力。

  不如先放着中原,任由休缓,等有一些积蓄后,己方再仰仗骑军优势发动进攻。

  这样中原的积蓄,就会成为己方的补给。

  不需要取得多大的战果,只要这样狠狠地来一下,今后中原百姓肯定不愿意再聚集起来恢复生产。

  那个时候的中原,将是一盘散沙,百姓不乐意耕种、发展生产,以汉室的行政风格,难道还要把百姓拘束,集中生产?

  中原沦为散沙,汉军想要北伐……中原地区无法获取补给,哪怕兵临洛阳,也无法持久作战、对峙。

  只要己方守住关中这个形胜之地,早晚能耗死汉室。

  因此,没必要发动中原攻势,要继续保持跟汉帝国的实质性停战。

  曹丕对辛毗微微颔首,目光落到最后一名侍中裴潜身上:“文行,是何看法?”

  “陛下,遣使吊丧,春秋之义也。”

  裴潜也是这句话开头,立场跟董昭不同:“今两国亟需休缓,国家遣使吊丧即可。不论国事,亦不损国体。”

  礼仪性的出使,不承担谈判、协商的任务。

  曹丕再次衡量得失,现在大魏一场仗都不能输,必须打赢,才能稳住局面。

  汉军也是,如果再败一场,国内会进一步分离、分化,以至于形成尖锐的对立关系。

  擅起战端,绝非什么好主意。

  只有己方握有六成胜券时,才能主动开战;汉军估计也是这样,不会轻易开战。

  既然打不起来,就该执行司马懿、吴质的策略,蚕食、吸纳游牧部族的人口,增加国力,减少边患,在未来全面战争爆发时,将之投入战场。

  三年,再等三年,河北的新生人口就能大规模服役,这最少是十万兵源。

  自建安九年破邺城,从建安十一年河北开始休缓元气,算上陆续迁往河北的人口。

  这将近二十年的休养时间里,河北的战争潜力日益浑厚。

  天下各州几乎都已经打烂了,只要田信不来,谁能破己方固若金汤的关中防线?

  关东四州士民的脊梁骨已经在长达四十年的战争中被消磨干净,这四州能被汉军传檄而定,也能被魏军传檄而定,不足为虑。

  轮到己方战略反攻时,汉军有长江天险,己方攻荆州,就如汉军攻关中,只要得手,天下形势就能大改,从此强弱分界,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直到灭亡。

  心思落定,曹丕也不再去想丢失的中原,遂问:“袁耀卿乃汉先主门生,其家中诸子可有适合为使者?”

  袁涣自耀卿,陈郡扶乐人,因中原变动,追随过刘备、袁术,在袁术麾下时,被吕布俘虏,又在吕布身边效力。

  吕布曾命令袁涣书写讨伐刘备的檄文,袁涣不写,吕布就拔出刀威胁,写了活命,不写就死。

  袁涣反问吕布,如果今后他被其他人俘虏,胁迫他写讨伐吕布的檄文,到底写不写?

  吕布也是讲道理的人,也就不再为难袁涣。

  攻灭吕布后,曹操就把袁涣留在身边听用,很是重用;袁涣的堂弟袁霸,现在是大魏的大司农,执掌国家财政。

  曹丕所问,要从袁涣四个儿子中选一个前去吊丧……同时也有探究田信学业传承的用意。

  袁涣跟蔡邕是亲表兄弟,换言之,袁涣的四个儿子,跟蔡昭姬是从表姐弟。

  田信曾亲口承认授业恩师中有一人姓袁,汝南袁氏、陈郡袁氏十分庞大,都有人在东观、兰台任职,不好确认是哪一支。

  请收藏:https://m.jdkjr.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