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四十八章 因地制宜_三国骑砍霸主吕奉先txt下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人,能称之为豪强,就因为在家乡、邻里之间有显著的号召力。

  如果将豪强迁移户口,那就根基断绝,什么都要重头开始;而士族再穷,可有传承的父祖荣耀、威名在,也有文化底蕴,是简单迁移无法消灭的。

  南岸,诸葛亮提兵万余走水路至此,田信发来的信件也送到手里,诸葛亮不由多翻看了几次。

  田信也不见外,信中开头就称呼一声葛公,仿佛两家很熟,有通家之好,是世交一样。

  总的来说,这封信还是令葛公满意的,是田信手书,立意明确,没有一点见外的意思。

  送信使者是李严之子李丰,送来的除了田信的私信外,还有田信对岭南开发的粗略计划;以及李严本人发给雍闿的劝降信。

  李严作为犍为郡守,期间战功赫赫,又多有民政建树,在南中豪强眼中是个颇有脸面的人。

  诸葛亮着重分析田信的岭南开发计划,这是依靠水系设置城邑,以先进生产力吸纳归附土民,再带着这些归化的汉僮向外扩展的发展计划。

  字里行间用词干净,却始终弥漫着血腥味。

  土民无知且凶厉,严酷的生存环境下,较短的人均寿命,导致土人鸷勇斗狠,很难信服强者。

  哪怕是强者,也是一时的强者,终有衰老的一天。

  一个个年青的土民,时时刻刻都在想着竞争首领,做大大小小的头目。

  田信的规划里,给诸葛亮一种网笼狩猎的印象……还有一种让人不得不慎重、必须要重新审视田信的冷酷气息。

  土民的命,在田信的规划里,就如河边淘金的河沙,只留有用的金沙,无用的弃之不用。

  这跟田信始终尊重人命的印象不甚符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田信做出这么严酷的治理策略?

  一旦施行,也就只有田信本人能驾驭岭南的战争机器;也只有田信本人能修补这个战争机器。

  南中的问题,跟岭南的问题一样,都是如何治理的问题。

  派官就要派兵,派兵就要自己负责粮食。

  粮食的途径就两种,要么由外部运输补充,这是个得不偿失的行为;再要么军屯,军屯会侵占土人眼里‘自古以来祖先传下来的神圣土地’,会激发矛盾,导致战争。

  同理,从土民那里征集粮食,也会刺激土民反抗情绪。

  派官不派兵,就无法治理、约束土民,甚至土民爆发矛盾,会来杀官出气,不利于朝野舆论。

  所以南中、岭南问题拖了两汉四百年,始终无法解决。

  现在田信采取了最为强硬的态度,乘着土民各部还没反应过来,也没认知到田信各种措施的深远意义,依旧稀里糊涂被田信威名震慑的时候,田信却在用心搓着吊颈绳,要把一切问题的来源……也就是土人给勒死。

  留下的只会有封君、汉僮、归化汉人,以及军功晋升提拔的士家。

  一个士家,最少能提供一个全副武装的武士,以及扈从、奴仆十几人。

  只要封君、士家建设到位,为了获取军功、封邑、人口,这些人会主动向外扩展,将一切土民强行纳入开化的光环内。

  岭南终究有一个粤江,有庞大,几乎贯通各处的水运体系在,给了田信武力蚕食各部的客观条件。

  可南中有什么?

  群山峻岭地势高耸,以至于河流落差极大,虽然河水流量充足,却很少有适合水运的航道。

  何况田信本人能身先士卒,处处奔波,以迅雷之势打崩一个又一个敢于反抗的土民部落,使岭南土民处于忌惮、敬畏状态中,时间久了自然会顺服,会学会适应田信,变成田信想要的形状。

  南中这里既无便捷、强化人力、物力互动的水运航道,也无田信这样能征善战的将军。

  所以岭南能施行的治理方略,无法在南中施展。

  出于彼此的尊重,诸葛亮也书写一公一私两封信,由嗣子诸葛乔携带,走荆州绕路送往岭南。

  反正南中之战不急于一时,妄想速战速胜,反而会受困于南中的地形。

  请收藏:https://m.jdkjr.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