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七十章 落幕_三国骑砍霸主吕奉先txt下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江东,哪有现在这么多事情?

  吴军的体量、战力决定了选择的范围,首先排除了军队两分,军队分在淮南、江东两块区域驻守,那淮南挡不住刘封、臧霸、曹休,江东也挡不住汉军。

  所以吴军要么不管春耕,就现在发兵去打刘封,在汉军有所举动前,破坏刘封的春耕,然后主力迅速回防江东。

  战果是刘封春耕受影响,夏收、秋收后只能勉强固守,防御魏军的攻击;而吴军留守万余人,就能守住寿春、合肥。

  代价是江东的春耕、生产也就废了,今后两年时间里只能固守、做积蓄。

  再要么象征性留小部分兵力守御寿春、合肥,主力返回江东,抵御汉军。

  战果是有更大把握击退汉军偏师,保住江东主体;代价是无力继续干涉中原,而这一退,将校军吏很难鼓足勇气再来中原。

  怎么选,众人心里都有一杆秤。

  至今无果,就是顾虑孙权的颜面,以至于全军表现迟钝,什么都后知后觉一样。

  潘濬表面上也为这个问题苦恼,真要让他做选择,没什么好犹豫的,秉持汉军一贯的优良传统,先撞上去,打一架再说。

  立刻提兵北上,先把刘封的春耕生产破坏了,刘封毕竟初立,急需要休缓内部伤口,安抚士民惊慌情绪,要逐步确立威信。

  春耕之际发生一场军事对峙,足以击垮刘封的治民威信,没有两三年休养,刘封无法对外采取行动,无异废掉刘封的行动能力。

  至于耽误己方春耕、积蓄……没什么好怕的,反正今后也很难干涉外界,关上门安心理政,休养战争创伤即可。

  等刘封恢复对外干涉能力,己方也就恢复了。

  掐算时间,那个时候刘备应该会撑不住了,那时候正好各家联军,帮刘封打内战抢皇位。

  南边一个汉,东边还是一个汉,又恢复到孙权外交手段谋求的那种局面,自家又可以做大汉吴王。

  只是自己想到的事情,孙权也能想到,孙权没有强制推动执行这个计策,可能孙权也有其他方面的顾虑。

  比如,不愿向刘备的儿子称臣。

  给刘协称臣并无心理、脸面上的障碍,大家本就是刘协的臣民出身,调头回去再臣服,不算什么。

  给曹丕称臣也不算什么,可刘封猝然崛起,就因是刘备的儿子,空手套来好大的一番基业,这么急巴巴去臣服,脸上实在是无光。

  如果帮刘封打皇位战争,等于在帮刘封抢自己女婿刘禅的皇位……事情怎么看怎么纠结。

  潘濬很清楚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的种种原因,自然不会跳出来帮孙权解除绳套……这绝对换不来孙权的好感。

  而目前的局势,孙权也清楚是怎么一步步导致的,思来想去归纳出答案……内内外外所有人都不怀好意。

  不对,诸葛子瑜是例外,可惜诸葛子瑜留守建业,正为他守家。

  如果诸葛瑾随军,或许此刻就能站出来,主动背负责任,劝导自己后撤,把军队完完整整带回去。

  跟刘封打,胜负五五开;跟刘备打,必须全力以赴。

  仅仅这轮北伐,估算汉军斩获,别的不说,光骑兵最少能扩四千骑;而铁质铠甲,汉军最少缴获了五万套。

  这意味什么?

  意味着下一轮汉军北伐中原决战,汉军的装甲力量更强,魏军会拒绝野战,借助坚城被动挨打。

  意味着战争主动权全面落入汉军手里,如果没有较大的转机,江东可能撑不住十年。

  人么,有始有终。

  可能自己连个体面的葬礼都不会有。

  就在孙权忧虑、自叹自悲之际,继承诸葛瑾优良家风的诸葛恪鼓足勇气,带着不成功就成仁的心态来见孙权,来劝孙权撤兵。

  诸葛恪穿白衣而来,已做好自杀谢罪准备。

  可谓是正中下怀,随着吴军后撤,这场始于夏历元年十月二十五日的三方会战,终于在夏历二年二月二十二日落幕。

  夏历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即汉章武二年正月二十四日。

  请收藏:https://m.jdkjr.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