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十一章 国家教委的邀请_重返1988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他们对这段记忆也不敢确定,毕竟现在刘啸这么牛。

  “嗯,刘啸呀!他小时候………嗯,是个天才,比别人聪明,其他的嘛,还真不好说了。”

  隔壁王小丹的母亲虽然有些讨厌刘啸,但也不敢确定自己记忆中的刘啸是不是“真实”,也不敢说他不好,只能承认了刘啸天才的人设。

  辽北日报社在丰城采访了两天时间,终于清晰找出了刘啸的成长轨迹。

  从小天赋异禀,父母又尽最大努力培养,终于培养出一位天才神童,这位神童非常了不起,聪明就不说了,还读了很多书,什么四大名著、资本论、经济学原理等等,所以他对国家制度、经济也有涉猎。

  总之一句话:刘啸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天才神童,比之前国家出现的少年天才强的不是一点半点,甚至大多数成年人也比不过他。

  辽北日报的副总编辑孙德怀看着手里的稿子,想起来时赵广发部长对自己说得话。

  “你可别把刘啸当作一个小孩子,他的思维比我们这帮大人还要敏捷,我都不知道他能想出什么新的想法,这样的天才,百年不遇,所以咱们要加大宣传,宣传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同时也要激发广大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孙德怀的文笔和视角当然不是FC市所能相比的,这次采访的内容要以报告文学的方式发表,其核心就是:以小见大,借此机会宣传国家的教育事业,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这就是省宣传部门工作的主要思想。

  “现在看来,刘啸的确如大家所说,是个百年不遇的天才,未来成就不可限量呀!”

  通过两天的采访,孙德怀已经相信关于刘啸的种种“传闻”都是真的,他哪里是个孩子,感觉完全是个成熟的大人,分析问题头头是道。

  孙德怀等人离开丰城一周后,一篇名为“天才是怎么练成的”的报告文学刊登在了辽北日报上,这篇报告文学一经刊登,立刻在省内掀起了一场关于刘啸这名天才的热烈讨论。

  有人觉得文章太过夸张,九岁小孩考大学?神话故事吧。

  有的人表示要注重对刘啸的培养,以避免拔苗助长。

  最多的讨论主要还是放在为什么刘啸能够拥有如此天赋,由此进行探究,终于得出了一个让人兴奋的理由:国人也是有天才的,不比漂亮国那些民族差,而且还要更强。

  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辽北日报社收到来自全省各地数千封信件对刘啸发表看法。

  绝大多数是“抒情文”,抒发对国家的自豪感和满足感,其中有很多初中生和高中生,纷纷在信中表决心,说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报社的领导们看着来信有种满足感,这就是他们所需要的结果。

  改革开放后,西方国家的文化如潮水般涌入国内,这些文化宣扬个人精神解放,在发

  请收藏:https://m.jdkjr.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