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九章 房子问题_重返1988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刘啸在报纸上看到过国家在住房这方面的政策,非常有意思。

  在市场经济到来之前,国人对“买房”并没有任何概念。人们住的房子绝大多数是“公房”,要么属于房管部门直接管理,要么属于所在的单位。

  住公房的家庭,不必担心“住不住得起”的问题,但时间久了,因为上班、上学的原因也有一些不能解决的矛盾。

  比如,你可能在城东上班,单位分了一套两居室却在西城,如果搬家住房就宽裕了,但却舍不得孩子离开重点学校。

  另外家里有病号的想住在医院附近,要做小买卖的想住繁华、临街的房;夫妻离婚了,房子一人一间,总不能一直同住一个单元楼里……。

  凡此种种,人们就自发想出了互惠互利的法子——交换房子,以解决住房的窘境。

  报纸上写过关于首都换房的一些文章。

  最早,首都天城大街小巷的墙壁上、马路边的电线杆上,“换房启事”比比皆是。

  但到处张贴换房资料,不仅影响市容,还对交通和社会秩序造成一定影响。

  市容监察部门明令禁止,但人们的“换房启事”依旧满天飞。

  在迫切的换房需求下,从六十年代开始,天城五个区的房地局相继成立了专门的换房机构——换房站。

  换房站负责居民在本区范围内和跨区的换房业务,属于无偿服务。

  由于都是“公房”,不涉及房子的产权变更问题,办理手续很简单。

  只要双方互看住房后同意,到市区换房部门办理个换房协议书,然后持换房协议书到双方的房管单位变更一下房屋承租人就可以了。

  如此一来,换房的人越来越多,“换房大会”也应运而生,相当于二十多年后的“房交会”。

  此后十年,“换房大会”成了劳动人民文化宫每年的一个固定项目,一共举办了十一届。

  换房大会从一开始单一的“换房”,后来扩展到房地产政策咨询、房屋修缮质量鉴定、铺面开发等项目,广受市民欢迎。

  两家换房容易,但随着换房的人越来越多,常常会出现:甲看上了乙的房,乙看上丙的房,丙又看上了戊的房。

  这种情况,需要大家都转着圈儿换才行,而且中间稍有故障,就会前功尽弃。在交通和电话都不便利的年代,多个家庭之间换房的难度可想而知。

  但在没有大数据的时代,这种困难是无解的,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不辞辛苦。

  由此就出现了“换房劳模”,比如报纸上曾经报道过首都天城一名叫做李国英“换房劳模”。

  李国英利用业余时间,对换房户的地区分布、房屋状况、生活设施、交通情况等不断考察,风里来雨里去,不少折腾。

  他曾在3个城区的5个房管所,找了十几个房管员,挨个到13家看房协商,花费一个多月的时

  请收藏:https://m.jdkjr.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