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七章 打野鸡_重返1988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知什么时候刮起了风,三十多度的高温加上差不多五级左右的大风,丰城立刻成了风城,不对,是沙城,遮天蔽日的黄沙笼罩在城市上空。

  丰城老百姓有一句俗语:丰城一年刮两次风,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可见大风在这里已经安家落户。

  丰城的风来自北边临近的内蒙,那里原本有广阔的草原,不过最近一二百年里,随着农民开荒种田,草原变成了农田。

  粮食多了,但破坏了植被,风沙开始入侵。

  风沙带来的是土地沙漠化,特别华国刚才成立时,北方的沙漠化已经非常严重,大有南下之势,甚至开始威胁华国首都天城。。

  风沙看似无足轻重,但当真正到来时才会发现它有多么的强大,试想一下,如果一座城市一年中有数十天,乃至近百天被风沙笼罩,这座城市也就没什么前途了。

  为了“消灭”风沙的入侵,十几年前国家开始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

  数十万人,沿着内蒙南部地区和北方三省的沙漠地带开始种植树木,最后形成一条绿色屏障阻挡沙漠,这条绿色屏障又被成为“三北防护林”,其长度超过一千公里。

  在沙漠上种树,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几代人去做,可是这难不倒华夏民族。

  在刘啸的印象里,二十年后的丰城就很少有这么大的风了,那时是雾霾………。

  风沙大量减少代表三北防护林取得了巨大作用,这一次,人和植物的力量战胜了大自然。

  不过在八十年代,三北防护林还没有建成,北方沙漠里的风沙每年依旧时常光顾,特别是丰城的位置很“优越”,处在辽北省和内蒙的边缘地带,向北五十公里就进入到沙漠,可以算是风沙的故乡。

  在这时候,丰城老百姓常年处在“战时状态”,是和风沙的战争。

  当然,打败风沙做不到,但人们也不会坐以待毙。

  “我打不过你,那就保护自己。”

  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老百姓想出了各种办法。

  男人基本上每个都戴着一个风镜,把自己弄的像是一个飞行员,女人简单多了,头上罩一个红纱巾就搞定了风沙。

  所以,刘啸就看到马路上来往的行人各自带着“装备”蹬着自行车。

  顺着风的还好,挺起腰板被风护送着向前飞奔。

  逆风的就狼狈了,弯着腰,用尽全力蹬着自行车也像乌龟一般,但他们也不会下来推车,此时的他们倔强的要死,非得要和狂风决出胜负。

  小孩子们倒很少戴着风镜和红纱巾,因为他们对风沙不屑一顾,风再大也无法阻挡孩子们的玩耍,该干什么还干什么,所以这时的小孩大多患“沙眼症”。

  刘啸和王小丹二人顶着大风在兰河大坝上行走,下面就是兰河。

  兰河的河道不宽,最宽的地方也只有四五十米左右,

  请收藏:https://m.jdkjr.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