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五卷谁的大业第十九章选秀(二)_逆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百年树木,十年树人,从开皇初年大兴教育到仁寿元年将学校废除,中间足足二十年,以十年为一代地话,进入官学读书地学子已经有二代人,开皇初年,进入官学读书之人不过数千人。最高时激增到七八万人,不过,后来又开始减少,到仁寿元年依然有四万余人。

  只是这些人即使是学有所成,除了那些本身出身世家之人外,其余人根本找不到出路,而且读书多年。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难怪隋文帝会认为徒有名录,空度岁时。

  纵使一州一县只有一所官学,全国四百多个州府,一千余县,也要近二千所学校,一个学校两至三名教师计,朝庭需要多负担五六千人的俸禄,而全国能吃俸禄地官吏不过三四万人。杨坚晚年虽然奢糜,只是毕竟节俭一生,以上两样,隋文帝选择将学校废除也理所当然。

  好在现在离杨坚下旨废除学校不过四年,而且当时地圣旨并严厉,只是说今宜从简,一些地方的州学仍然保留,而且也有些官学转为私学,纵使废除了,生员和教师依然在。只要重新下旨恢复即可。

  大业二年四月,随同选秀旨意下发和到州县地还有另一份旨意,那就是重新恢复地方官学,为止,国家特地每年下拨十万贯钱。禄米二十万担作为办学费用。其校舍由地方官自筹。

  十万贯钱和二十万担禄米,朝庭算是前所未有的慷慨。以前开皇年间用在办学费用上最多时一年也不过五万贯,禄米八万担。

  不过,对这份旨意地方官还是没有多大热情,大部分地方官都将精力投入到为皇帝选秀当中,若是本地能出一名皇妃那是多大的荣耀,只要皇妃能在皇帝耳边美言几句,升官发财也是容易之事。

  至于恢得学校,十万贯分到各州各县,平均下来一县也不过五十余贯钱,米一百余担。这些钱粮要负担二至三名教师的年俸,二十至三十名学生的禀食。

  以二十名生员计算,每人每月给米六斗,钱八十文,一年就要去掉近二十贯,一百多担米,还剩三十多贯钱,虽然足够承担先生地俸禄,只是禄米早已不够,肯定要地方垫付,何况校舍,课桌,书本都需要另外计算,朝庭拨下来的钱粮根本不够用。

  只是这份旨意也无人反对,上面能拨下钱粮总是好事,虽然地方官都不好意思贪这点钱粮,只要搭上架子,总会有一点肉。打着这样的主意,地方官员还是执行了皇帝的旨意,将学校重新搭了起来,原先被打发回家的教师和生员都请了回来,不过,废弃了四年,多数学校已经挪作他用或者破旧的不象样子,无论是教师和学生都只有挤在破旧的校舍中上课,有些地方甚至只能把官衙地柴房当成校舍。

  与地方官的漫不惊心相比,接到学校重新开通旨意

  请收藏:https://m.jdkjr.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