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十九章投机取巧_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发动机,主要设计特点有三个:

  第一个特点是用较高的压缩比来提升发动机的平均有效压力。以,其压缩比高达,比“梅林”的要高出一大截。奔驰的设计师认为,发动机采用较高的压缩比,就能替代一部分增压器的作用,即使增压器的增压比不高,发动机也能得到较高的平均有效压力。

  第二个特点是用机械式燃油直喷系统代替化油器。从,机开始采用机械直喷技术。即将燃油直接喷入气缸内与进气混合,而不是像化油器发动机那样先在化油器内形成混合气再输入气缸。这个设计可以让过载的情况下也不存在断油的忧虑,而对面使用化油器的“梅林”早期型号则存在严重的负过载断油问题(后来“梅林”发动机给化油器上装了一个限流环,可以允许短时间负过载飞行,部分解决了负过载断油问题)。

  第三个特点是用喷射过量的燃油代替发动机中冷器。我们都知道,在压缩空气的过程中,空气分子会获得内能,从而使得温度升高。空气在经过发动机发动机增压器时温度也一样会因为压缩而上升,这时如果不在增压器和进气歧管之间安装一个中冷器来对增压后的空气进行冷却,发动机就有可能因为温度过高而导致汽油被提前引燃,进而诱发发动机爆震。为了减轻发动机重量,机没有安装中冷器,而是靠直喷系统对气缸内喷入过量的燃油先行冷却气缸壁,之后过量的燃油在气化的过程中又能吸收一部分热量,这样就可以在省略中冷器的情况下抑制发动机爆燃了。

  三个特点,确实在战争早期给这一款发动机带来了很多优势,但用高压缩比部分代替增压器的作用和用富油喷射部分代替中冷器的作用这两个看似聪明的做法,在进中却成了贻害无穷的桎梏。这个桎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积碳问题。对汽车有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直喷发动机本来就是相对容易积碳的,况且二战时期燃油喷射控制精度是不可能和今天媲美的,这就成了“容易积碳”的一次方。

  然而这不算完,现在还要再加上为了省略中冷器而采用的富油燃烧,由于空燃比较低,发动机吸入的空气不足以氧化全部燃油,这就成了“容易积碳”的二次方!

  然而这还不算完,由于采用较高的压缩比,力比“梅林”更高,而燃料的燃烧压力越高,就越容易发生结焦问题,于是这就成了“容易积碳”的三次方!

  第二个方面则是增压潜力的问题。由于了较高的压缩比,同时又没有中冷器,这就给发动机今后的增压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如果强行提高增压比,那必然导致两个结果:燃烧压力更大,进气温度更高!这会进一步加剧积碳和爆燃问题。于是乎,整个二战期间看着人家高空性能更好的二级增压器羡慕嫉妒恨,再看看自己那寒酸的一级增压器,个眼泪是哗哗地往下流啊!

  除了上面这两个主要问题之外,烧也会带来更高的耗油量,这款高油耗的发动机和机内油箱本来就比较小的,也算是活宝遇到活宝……

  总之,戴姆勒-奔驰的设计看起来很聪明,很取巧,然而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投机取巧的做法虽然可以在一时间带来巨大的收益(比如大大减轻发动机的重量),但杀鸡取卵式的技术路线牺牲的将是整个系列发动机未来的升级潜力。

  看着换了一个位面依然死性不改的戴姆勒-奔驰,海伦娜在心里已经悄悄给奔驰的这款,这玩意就是一个铺满鲜花的陷阱,相比海伦娜之前填的那些德国人的脑坑更具有迷惑性!

  上个位面德国空军就一脚踩进了戴姆勒-奔驰的大坑,等到惯性积碳问题终于治得差不多时,时间线都推到1944年了,这时候德国做什么都晚了……

  请收藏:https://m.jdkjr.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